大家都搜:
烏
烏
lā
拉
guī
圭
huí
回
hé
合
談
談
pàn
判
1.“乌”的繁体字。
2.烏鴉的簡稱。唐•張繼《楓橋夜泊詩》:“月落烏啼霜滿天,江楓漁火對愁眠。”
3.俗以為日中有烏,故日稱為“烏”。見“烏兔”條。晉•陶淵明《怨詩楚調示龐主簿鄧治中詩》:“造夕思雞鳴,及晨願烏遷。”
4.姓。如春秋時齊有烏餘。
5.黑色的:“烏雲”、“烏髮”。《史記•卷一一○•匈奴傳》:“北方盡烏驪馬,南方盡騂馬。”《儒林外史•第十四回》:“馬二先生身子又長,戴一頂高方巾,一幅烏黑的臉。”
6.染黑。明•李時珍《本草綱目•卷十六•草部•鱧腸》:“汁塗眉髮,生速而繁。烏髭髮,益腎陰。”
7.表示反問的語氣,相當於“何”、“安”、“哪裡”、“怎麼”。《呂氏春秋•季夏紀•明理》:“故亂世之主烏聞至樂?不聞至榮,其樂不樂。”唐•韓愈《言箴》:“不知言之人,烏可與言?”
[lā]
1.用力使朝自己所在的方向或跟着自己移动:~锯。~纤。把车~过来。
2.用车载运:平板车能~货,也能~人。
3.带领转移(多用于队伍):把二连~到河那边去。
4.牵引乐器的某一部分使乐器发出声音:~胡琴。~手风琴。
5.拖长;使延长:~长声音说话。快跟上,不要~开距离!
6.拖欠:~亏空。~下不少账。
7.抚养:他母亲很不容易地把他~大。
8.帮助:人家有困难,咱们应该~他一把。
9.牵累;拉扯:自己做的事,为什么要~上别人?
10.闲谈:~话。~家常。
11.排泄(大便):~屎。~肚子。
[lá]
刀刃与物件接触,由一端向另一端移动,使物件破裂或断开;割:把皮子~开。手上~了个口子。“剌”
[lǎ]
见〖半拉〗、
[là]
同“落”(là)。
1.古代帝王诸侯在举行典礼时拿的一种玉器。
2.古代测日影的仪器:~表。~臬。
3.古代量名。一圭容0.5毫升。
1.曲折环绕:~旋。巡~。迂~。~形针。峰~路转。
2.从别处到原来的地方;还:~家。~乡。送~原处。
3.掉转:~头。~过身来。
4.答复;回报:~信。~敬。
5.回禀。
6.谢绝(邀请);退掉(预定的酒席等);辞去(伙计、佣工):送来的礼物都~了。
7.指事情、动作的次数:来了一~。听过两~。那是另一~事。
8.说书的一个段落,章回小说的一章:一百二十~抄本《红楼梦》。
9.回族:~民。
10.姓。
11.趋向动词。用在动词后面,表示人或事物随动作从别处到原处:从邮局取~一个包裹。书报阅后,请放~原处。
[hé]
1.闭;合拢:~眼。笑得~不上嘴。
2.结合到一起;凑到一起;共同(跟“分”相对):~办。同心~力。
3.全:~村。~家团聚。
4.符合:~情~理。正~心意。
5.折合;共计:一公顷~十五市亩。这件衣服连工带料~多少钱?
6.应当;应该:理~声明。
7.旧小说中指交战的回合:大战三十余~。
8.在太阳系中,当行星运行到与太阳、地球成一直线,并且地球不在太阳与该行星之间的位置时,叫做合。
9.姓。
10.我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,乐谱上用作记音符号,相当于简谱的“”。见〖工尺〗。“閤”
[gě]
1.容量单位,10勺等于1合,10合等于1升。
2.量粮食的器具,容量是1合,方形或圆筒形,多用木头或竹筒制成。
见“谈”。
1.分开;分辨:~别。~断。~明。
2.明显(有区别):新旧社会~然不同。前后~若两人。
3.评定:裁~。评~。~卷子。
4.判决:审~。~案。公~。~了徒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