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家都搜:
shí
石
jīng
经
1.刻在石上的儒家经典。汉平帝元始元年王莽命甄丰摹古文《易》﹑《书》﹑《诗》﹑《左传》于石,此为石经之始。汉代以后其文字至今尚可考见者,有:(1)汉灵帝熹平四年(公元175年)蔡邕用隶书写成的"熹平石经",亦称"一字石经"。(2)三国魏齐王(曹芳)正始(公元240-248年)中用古文﹑篆﹑隶三体刻石的"正始石经",亦称"三体石经"。(3)唐文宗开成二年(公元837年)用楷书刻石的"唐开成石经"。(4)后蜀孟昶命毋昭裔督造的楷书"蜀石经",又称"广政石经"。(5)宋仁宗嘉佑六年(公元1061年)竣工的"北宋石经",因用篆、隶二体,又称"二字石经"。(6)宋高宗时御书刻石的"南宋石经",亦称"宋高宗御书石经"。(7)清乾隆年间刻石的"清石经"。参阅清顾炎武《石经考》﹑清万斯同《石经考》﹑近人张国淦《历代石经考》。 2.刻于摩崖或碑版上的佛经。现存石碑刻经规模最大的是北京房山云居寺附近的石经。从隋代大业年间(公元七世纪初)刻起,到明代万历﹑天启年间(公元十七世纪初)为止,大部分重要佛经都已刻成。
石经 shí jīng ㄕˊ ㄐㄧㄥ
石刻的经书。始于汉平帝元始元年(西元1),此后历代都有石经,如熹平石经、正始石经、开成石经等。今可考见其文字者,以熹平石经为最早。
[shí]
1.构成地壳的坚硬物质,是由矿物集合而成的:花岗~。石灰~。~碑。~板。~器。见〖岩石〗。
2.指石刻:金~。
3.古代用来治病的石针:药~。
4.姓。
[dàn]
容量单位,10斗等于1石。(在古书中读shí,如“二千石、万石”等。)
[jīng]
1.(旧读jìng)织物上纵的方向的纱或线(跟“纬”相对):~纱。~线。
2.中医指人体内气血运行通路的主干:~脉。~络。
3.经度:东~。西~。
4.经营;治理:~商。整军~武。
5.上吊:自~。
6.历久不变的;正常:~常。不~之谈。
7.经典:本草~。佛~。念~。十三~。
8.月经:行~。~血不调。
9.姓。
10.经过:~年累月。几~周折。这件事是~我手办的。~他一说,我才知道。
11.禁(jīn)受:~不起。~得起考验。
[jìng]
织布之前,把纺好的纱或线密密地绷起来,来回梳整,使成为经纱或经线:~纱。